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我与药学的故事——用匠心谱写生命的守护乐章​
发布日期:2025-07-23   新闻来源:河南省药学会    浏览次数:39

作者: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李俊霞

三十三年前,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将我,李俊霞,与药学紧紧地咬合在一起。那时的我,恰似一只羽翼未丰却心怀高远的雏鸟,怀揣着对生物医药领域炽热似火的憧憬,一头扎进了这个神秘而充满挑战的世界,就此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以匠心守护生命健康的非凡旅程。

懵懂入行,梦想萌芽

1992年,年仅22岁的我,满怀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对生命的敬畏,踏入了制药厂的大门。初入药品生产车间,那机器轰鸣的嘈杂声,非但没有让我感到厌烦,反而如同激昂的战鼓,敲打着我内心深处对未来的期待。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站在生产线旁,看着一颗颗小小的药片、一支支透明的注射液在一道道生产工序下诞生,心中涌起的那份震撼。每一个步骤,都像是一场庄重的仪式,因为它们关乎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在这里,我深刻领悟到,药品生产不容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必须做到尽善尽美。这份信念,如同种子一般,在我心底深深扎根,为我的药学梦想悄然埋下了种子。

基层磨砺,铸就匠心

在小容量注射剂车间的日子里,提升产品出生产线合格率从98%到99.9%,出厂合格率100%的目标,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横亘在我面前。为了征服这座山峰,我如同不知疲倦的晨鸟,连续三个月,每天提前两小时奔赴车间。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旋律,陪伴我度过每一个紧张而专注的时刻。每一批产品生产时,我都全神贯注,眼睛像精准的扫描仪,仔细检查着每一个流程。同事们笑称我为 “车间守望者”,而我心里明白,哪怕0.01%的误差,都可能在患者身上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终于,在无数次的专注与坚持后,我们成功登顶,实现了目标。那一刻,心中的喜悦如同汹涌的潮水,至今仍在记忆的海洋中澎湃。后来,我来到片剂包衣车间,裂片问题却像一个顽固的病魔,折磨着整个行业。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我仿佛一位执着的探险家,一头扎进数据的世界。连续72小时,我紧紧盯着数据的变化,不断尝试调整喷雾速率和干燥温度。那72小时里,时间仿佛凝固,我忘记了疲惫,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找到解决裂片问题的钥匙!终于,在无数次的摸索与尝试后,我们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那一丝曙光,成功找到了最佳的参数组合,让裂片问题迎刃而解。这次突破让我深深明白,工匠精神,就是那股把99%做到99.99%的执着劲儿,是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转战研发,砥砺前行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进入新药研发领域。新药研发实验室,宛如一座神秘的城堡,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我带领着团队,如同勇敢的骑士,在这座城堡中历经了无数次艰难的“战斗”——试验。以长春西汀注射液的制备工艺优化为例,那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我们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但每一次失败都没有击垮我们,反而像被激发了斗志的勇士,让我们更加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终于,经过无数次的努力,我们成功优化了制备工艺,推出了去除抑菌剂苯甲醇的长春西汀注射液,将用药安全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2015年,美国辉瑞的氟康唑片凭借晶型专利,如同一只凶猛的巨兽,牢牢地垄断着中国市场,其每盒800元的高价,让众多患者望而却步。而国内药企因原料药晶型差异,在质量突破上举步维艰。面对这道如天堑般的“晶型壁垒”,我带领团队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我们在X射线粉末衍射仪下仔细观察了5种晶型的衍射图谱,如同在浩瀚星空中寻找独特的星星;在GastroPlus软件中模拟了2000余次药代动力学曲线,仿佛在复杂迷宫中不断探寻出路。终于,我们如同智慧的寻宝者,创新性地采用Ⅱ型晶型原料药,通过正交实验法优化崩解剂配方,结合PBPK模型精准预测药效。当国产药与原研药的溶出曲线相似度达到99.8%时,实验室里瞬间沸腾,我们仿佛赢得了一场关键战役的胜利。如今,这款药价格降至每盒8元,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之路。正如团队墙上所写:“晶型差异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超越的起点”,激励着我们不断挑战极限。

创新引领,硕果累累

在新药研发的征程中,我始终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我主持完成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年产5000万支长春西汀注射液产业化》,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让生产成本降低了10%,为国内医药产业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主持的新产品开发和一致性研究项目50多个(已获国家局新药和一致性评价批件28个),其中5个项目被列为郑州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个项目被列为省重大科技示范专项、1个项目获“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证书”。发表论文7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1项,“一种浙贝母中生物碱的提取工艺”等3项获郑州市专利奖,“环吡酮胺乳膏机器制备方法”等5项获省科技成果奖。“一种治疗高血脂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等2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种治疗高血脂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获省专利奖。

2024年,在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我带领团队历经9个月的艰苦研发,摒弃传统柱塞泵,自主研发出数控曲线灌装系统,这一创新成果使药液收率提升3%,每年节约原料成本2000万元;在经过3个月努力100多次实验后,我们还在灌封机熔封工位新增氮气保护,成功将残氧量控制在1%以下,让易氧化药物的有效期平均延长了1年;历经6个月200多次实验,研发出全自动安瓿中性化处理装置,确保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等酸性药品的pH值稳定度提升50%。我们完成的这三项颠覆性创新,不仅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证书,更成为行业教科书的经典案例。

人才培养,传承火种

我深知个人力量有限,团队力量无穷。因此,我凭借在药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与广泛影响力积极投身到人才培养工作中。

2018年由我作为带头人成立的“李俊霞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持。工作室现有成员21人,其中女职工12人。我们通过“理论+实操+项目实战”的培养模式,精心培育出12名新药研发骨干。2022—2024年,我与48名徒弟签订师徒协议,其中90后占比65%,为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连续3年担任郑州大学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将生产一线的实际案例融入教学,培养出7名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编写的《药品检验基础知识》教材,开发的《多针灌装操作指南》等12套智能课件,让新人培训周期缩短40%,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在河南省药品监管局第一监管分局组织的技术培训中,我因分享的“药品上市后变更研究关键技术”收到了来自河南省药品监管局第一监管分局的感谢信。

抗疫保供,使命在肩

2020年初,新冠疫情如同一场凶猛的暴风雨,瞬间席卷而来,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面对社会上消毒液极度匮乏的严峻形势,我立即行动,迅速集结起一支10人精英团队,决心利用公司现成的空厂房和闲置设备,打造消毒液生产线。

为了尽快取得75%酒精和84消毒液的生产资格,我带领团队争分夺秒,不畏严寒,通宵达旦地奋战。从生产线的规划设计,到申报资料的撰写,我亲力亲为,日夜兼程。仅仅用了3天时间就取得了河南省卫建委特批的生产许可,两条生产线也顺利安装完成。这两条生产线就像希望的曙光,在疫情的阴霾中为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绿色发展,责任担当

随着国家对环保与水资源保护的日益重视,节水、节能、减排成为企业发展绕不开的核心命题。为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我带领团队对高温冷凝水、反渗透浓水、生产废水等进行分质回收技术攻关,让“废水”变“好水”。公司因此先后荣获河南省节能减排先进单位、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等多项殊荣,成为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其中,我主持的“水针剂生产线洗瓶废水回收系统改造”技术让系统热效率大幅提升15% - 30%,回水率提高25% -30%,冷凝水回收率更是高达90%以上,燃料节省30%,能源利用率提高21%,累计为公司节约资金560多万元,研究成果成功斩获国家专利,成为企业节水的一张闪亮名片。

展望未来,初心如磐

回顾过去三十多年与药学相伴的日子,那些奋斗的岁月、那些攻克难题的喜悦、那些为患者带来希望的瞬间,都如同电影般在我脑海中不断放映。药学,早已不仅仅是我的职业,更是我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在药学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我希望能够带领团队研发出更多安全、有效的药品,为患者带来福音;我也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药学人才,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药学的广阔天地里,我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为守护人类健康而不懈努力。

图片1.png

作者简介:李俊霞,女,汉族,55岁,正高级工程师,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新郑市第六届政协委员,郑州市原料药及药物制剂产业研究院院长。曾获省第一届“医药质量安全卫士”、省优秀执业药师、省药品GMP管理工作先进者、省医药行业优秀质量负责人、郑州市五一巾帼奖章获得者、“第三届郑州大工匠”、第九届郑州市“十大科技女杰”等荣誉;三十三年来,始终扎根医药生产一线,在新药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显著,带领团队取得多项行业突破,为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片2.png


友情链接